中秋节的传说和来历
中秋节的传说和来历都有哪些?中秋节,起初,“祭月节”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一天举行,后调整为农历八月十五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3中秋节的传说和来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秋节的传说和来历
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远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下了九个多余的太阳,解救百姓于水火这中。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逄蒙看见,逄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立刻飞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悲痛欲绝的后异,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她惊奇地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特别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肖息后,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向善良的嫦九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的意义
起源于中国上古时代的中秋节,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及世界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根据我国的历法,夏历(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
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八月十五为什么叫中秋节
按照民间习俗,八月十五之所以是中秋节,与上古两位大神嫦娥、后羿有关。后羿曾一连射了九个太阳,帮助百姓摆脱太阳金乌的炙烤。而后羿射日与大禹治水一样,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
据传说,嫦娥本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但是后羿不舍得吃下,就交于妻子嫦娥保管。后羿有个门徒名叫蓬萌,为人心肠歹毒,想独吞不老仙药。
有一次他趁后羿出门,便逼迫师母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之下,吞下仙药向天上飞去。
当天正是农历八月十五,因不舍丈夫后羿,嫦娥就停在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常居广寒宫。后羿回家后心痛不止,于是每逢八月十五就摆下宴席,与妻子嫦娥隔着月亮团聚。
所以,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便成为大家熟悉的中秋节。包括中秋节那天要吃月饼,与后羿、嫦娥无法团聚都有关系。
然而,后羿、嫦娥本就属于神话中的故事人物,这种民间说法没有任何史书记载提供佐证,自然是算不得真。
其实上古时期,古人便开始祭月、拜月。且“中秋”二字按照甲骨文字形状来看,颇为相似。
“中”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状是个旗杆,上下还有旗帜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本义为“中央”。
“秋”这个字在甲骨形字上,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蟋蟀虫鸣,借以表达秋天,下半部分是火的形状。中秋二字合二为一,便代表秋季谷物成熟,与农耕社会时的生活时令密切相关。
“月亮”的甲骨文字形就是一个月牙的形状,本义就是指的月亮,包括月的阴晴圆缺变化。
从“中秋”,包括“月”这三个字在甲骨文字形中的分析,“中秋”有着“中央”以及农作物成熟的意思。
中秋节习俗
博饼
中秋节博饼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是闽南地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传说是郑成功屯兵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励鼓舞士气,命部将洪旭发明的。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的感情寄托,其中尤以厦门地区为甚。所以,闽南人总是对中秋节格外重视,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而在江南地区民间有在中秋节晚上制灯船的习俗,然后把做好的船灯放于水中,流向远方,同时也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福。
走月
走月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走月是中秋之夜必须做的一个风俗活动。在古时候,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以寓月圆人亦圆之意,直至深夜方散。另外,在古时候,走月还有添丁之寓意。但凡没有生儿子的已婚妇女,在中秋节的晚上,都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
供兔儿爷
在古时候,家家户户过中秋节请兔儿爷是一个传统,就如同过年放炮一样。请回的兔儿爷要摆在显眼的桌上,称玉兔为“兔儿爷”、“兔奶奶”。并且会用瓜果菜豆供奉玉兔,酬谢它带给人间的福祉,希望“兔儿爷”能保佑全家平安健康。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如今,我们很少能在市面上见到兔儿爷,一般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
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拜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玩花灯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
嫦娥到了广寒宫之后,异常思念丈夫,而后裔也日思夜想,期望能再见到妻子,一天,一位仙人向后裔指点了方法:在八月十五之夜,用面粉做丸,团成如圆月的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嫦娥的名字,三更时分,嫦娥就可以回家团聚了,后裔照做,果然见到月亮中飞来的嫦娥,夫妻重圆。这种面粉做出来的圆团后面就演变成各式的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