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之家 > 热点文章 >

极端天气频发的原因

时间: 淑娟 热点文章

极端天气是指罕见、异常、且实际上没有给某些地区带来好处的气象事件。极端天气频发的原因有哪些呢?今天小编整理了极端天气频发的原因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极端天气频发的原因

极端天气频发的原因

一、导致极端天气出现的原因,就是全球气候发生变化,出现全球变暖的趋势,导致洪灾、旱灾持续性发生,危及到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全球各地都频繁的出现了水灾,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在各个地方的大小城市出现了很多次。虽然说夏季确实是雨水季节,但是这样频繁发生的情况也超过了往年,大家也明显感觉到近些年来的天气变化。近些年来夏季天气炎热的程度在逐年上涨,很多地区已经出现了旱灾,室外的温度也高得可怕。全球温度在持续性上涨,这也导致了温室效应加剧。

二、导致极端天气出现的因素,有可能是环境污染,不管是白色污染,还是水资源污染,都对地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影响大自然的健康。

比如说,我们生活当中出现的白色垃圾袋以及很多饭盒,其实就是会污染环境,当然还包括一些水资源的污染,很多国家或者地区会把一些有污染物的东西排放到大自然的河水当中,最终导致了水资源破坏。这些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也就造成了地球生态平衡的变化。由于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很多冰川也在逐渐融化,这就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

三、导致极端天气出现的因素,有可能是地球环境破坏,对于植物的各种砍伐,造成了太阳辐射增加,温室效应再次发生。

比如说,我们生活当中,很多人乘坐的小汽车就会排放尾气,很多工厂也会排放一些污染物,这些污染物都会是放到空气当中,也有可能会破坏地球上的臭氧层,改变地球的环境和温度。并且现在城市开始慢慢工业化和建筑化,很多风景优美的地区都可以成为了商圈,树木自然也就慢慢变少,调节全球气温的物品也就慢慢减少,自然温度也就慢慢升高,造成了极端天气。

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的“元凶”

科学家们认为,虽然恶劣天气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但全球变暖才是极端天气的真正幕后黑手。专家表示,由于全球变暖,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可能变成了几十年一遇的频繁事件,如台风一出现就能达到超强台风,重度干旱、“暴力梅”等。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提示,全球变暖导致了气候更加不稳定,极端冷暖事件频繁发生且强度增大或已成为新常态,特别是大范围极端天气事件给生活、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更需重视并加强防范和应对。

而全球变暖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大幅度增加。在过去100多年里,全球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经增加了45%左右,现在逼近50%。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师介绍说,“我们把二氧化碳比作为地球外面的被子,外面冰天雪地,被子里面很温暖,但现在这个被子越来越厚,也就说明全球变暖趋势日益严重。”

京津冀这轮强降雨为何如此极端?

从最近三天的全国降水量实况图上可以看到,京津冀成为了全国的暴雨中心。为何此次降雨如此极端?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表示:“这是强大的副热带高压、充沛的水汽和太行山山前动力抬升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配合的结果。”

首先是多种渠道的水汽条件,本次降雨过程中,除了今年副热带高压外围的偏南暖湿气流,还有第5号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的本体水汽、今年第6号台风“卡努”从东南方向输送的水汽在华北一带汇集,为极端强降雨的出现提供了非常强盛的水汽条件。

其次从环流形势来看,在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北上的同时,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打通形成一个高压坝并长时间维持,从东侧和北侧挡住了“杜苏芮”环流的前进路线,使得“杜苏芮”环流本体的水汽和西南、东南方向的水汽不断汇集,犹如“大坝”不断蓄水。

最后是地形影响,大量水汽在华北一带汇集,并在低空东南风的影响下,在太行山区东侧山前抬升致雨,使“大坝”中蓄积的水更多地在太行山前洒下。因此,处于太行山东侧的邢台东部、石家庄东部到保定和北京房山、门头沟一带成为本次降水过程的核心影响区域。

除此之外,在降雨最为核心的时段,京津冀山区局地形成了“列车效应”,强降雨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导致影响相对较大。胡啸解释,所谓“列车效应”就是一连串的对流云团,先后影响同一地方,就像列车的不同车厢先后经过同一铁轨一样,导致强降雨长时间不下线。

本次极端降水过程中,台风“杜苏芮”的残余环流北上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历史上北京也曾多次受到台风及其减弱后的低压影响,出现较强降雨。例如2017年第10号台风“海棠”和2018年第10号台风“安比”给北京带来的最大降雨量都超过了100毫米,更早的1956年第12号台风“温黛”导致的最大降雨量更是超过400毫米。

极端天气有哪些

极端天气包括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降水、极端干旱等;中小尺度的极端天气包括冰雹、强风、龙卷风、雷暴、热带气旋等 。极端天气可以按统计频率或观测值定义。在一个30年气候区间,日发生次数小于10%的天气现象可被定义为极端天气。若单次天气事件的观测指标,如气温、气压、风速等,超过给定的阈值,其也可被定义为极端天气。

极端天气安全防范措施:

一、重点场所加强应急处理能力。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弱势人群密集场所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强化防范意识,对于户外活动的开展必须慎之又慎。储备足量应急药品及急救器械以防万一。做好电路检修工作,警惕由于电路负荷过大、雷击、暴雨积水等原因导致的短路停电,有条件的单位备好应急电源。露天人流密集场所如地铁站、景区游乐园等,尽量加盖顶棚并使用喷洒水雾方式做好降温工作。相关场所工作人员应主动关注、帮助有中暑可能的人员,为其进行补水降温,对于情况严重者及时送医。

二、工业园区紧抓安全生产。加强工厂、园区对于设备的常规检修,充分预估极端天气(高温、暴雨、雷电、冰雹、狂风)对生产安全的影响,杜绝设备“带伤”运行。做好厂区工作人员防暑防涝工作,谨防室外作业时由于天气原因产生的人为失误。

三、加强食品卫生监管。对于餐饮企业食品卫生情况,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抽查力度,严守安全底线,对于卫生条件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予以整顿。同时引导餐饮企业对食材非必要不进行露天展示,对于生鲜食品的损耗(死虾死蟹等)不得心存侥幸,必须尽快处理废弃。对于预制菜企业加强生产-运输-储存三点监管,确保冷链闭环式覆盖,防止菜品在中间环节由于管理疏漏导致变质腐败。

四、做好夏季电力保供。电力部门可运用虚拟电厂技术,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智能计量以及协调控制技术,“指挥”能源聚合平台,调度可控负荷、分布式电源、储能等虚拟电厂资源,帮助“削峰填谷”保障用电稳定。此外,发挥火电煤电企业应急调峰优势,做好高热值煤炭收储工作,防止由于干旱气候导致的水电短缺风险。引导耗电量大的企业做好错峰用电、优化产能规划,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购置储能设备,降低企业电力升级改造的一次性投入成本。

18395